close

出礦坑位於公館鄉開礦村後龍溪畔,早期因有黃色油夾水流出故當地人稱「硫磺窟」,為台灣本島著名的油、氣產地。在清乾咸豐年間(一八六一),一位叫邱苟的人,在後龍溪中游牛鬥口南岸,發現了石油露頭(礦藏顯露在地面的部分,由此發現地底蘊藏的礦物,稱「露頭」,也可稱為「礦苗」),於是挖掘了一口深約三尺的油井,根據中油公司的文獻資料,邱苟所掘的油井,就是台灣的第一口油井。台灣光復後因深層開採油氣的技術有了重大突破,因探勘湧現了大量的天然氣,而重現曙光,一百多年來出礦坑在台灣能源史上,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。然因油枯氣盡不符探勘成本,近年來中油在此處的探勘工作幾已停頓,只剩原舊井的開採維護,往日燈火齊明,出礦坑有如萬家燈火的場景已不復見,場區內只剩廢棄的纜車軌道及龍船山上林立的舊油井,另外還有「台灣油礦開發陳列館」,館內珍藏一百多年來有關台灣油礦、探勘、鑽井、開發等重要文件及探勘設備等實物展覽,及設備完善的多媒體簡報室,展現出台灣油氣探勘技術和工具的演變。


原本想再走趟「出磺坑古道」,無奈突然下起雷陣雨來只有作罷,此古道可通往「法雲寺」,四月底五月初也是賞桐花的景點之一,以「出磺坑城隍廟」前叉路為地標,左轉往開礦國小,右行看到「香茅的故鄉」招牌,稍為留意對面牆上即可發現「陸軍登山步道」的指標牌,這條小水泥路即為登山古道,順著水泥坡上行,約 三百公尺 遇到岔路,右邊可開車上山,左邊為健行步道,兩條路線會在「胡天宮」交會。選擇左道步行往上,不久發現右邊山坡上有一段重新鋪過石階步道,古道坡度稍陡峭,但走來並不吃力,在充滿樸拙詩意的石階,沿途還有數株油桐夾道,當花開時節,雪白桐花飄落在石階上,走來另有一番情趣。到達胡天宮處,在涼亭內歇腳休息,俯瞰出磺坑、後龍溪及七十二線快速道路蜿蜒在山巒間,群山綠水實為浮生半日閒之好去處。略作休息之後,在胡天宮可選擇左邊的山徑往法雲寺,步道為泥路,僅供人行走,並無明顯標示。


 


 



橫跨於後龍溪上的吊橋,至今少說也有一甲子的歲月,是50年代進出礦場的唯一通道





第一號油井紀念碑,原位於後龍溪床邊,因興建快速道路而移至進礦場路旁



古早的抽油桿式抽油機





 


正在進行修井工作的119號井,因閒雜人勿進,怎麼修?不解!





礦區一角






由這剝落的「兒童育樂所」招牌就可以想像到以往的繁榮盛況




 


「台灣油礦陳列館」














 


廢棄的纜車軌道,最上端近70度仰角坡度,坐在當時的台車裡,不論上下都令人心驚膽跳,也是兒時的最愛




從纜車道半途俯視72線快速道路



 


山頂的纜車房捲纜機



從柵門往下即為最陡峭的纜車軌道,可惜未整理已淹沒於雜草中








猜猜這是作何用途?



稍微轉動一下,明白了嗎?就是讓台車90度轉灣的工具



一個編號就代表了一座井,也記錄了台灣油礦的歷史






33號井,鑽勘於民國13



鑽勘成功開始採集油氣的井,也有人戲稱「聖誕樹」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傑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